强国必先强农
农强方能国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
6月27日,省政府《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提及,2025年至2030年,省直相关部门每年将统筹各类资金不少于10亿元,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襄阳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着力培植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鸭子住进“楼房”吹空调
6月24日,记者在宜城市湖北楚大鸭业有限公司看到,去年才投入使用的智慧养鸭大楼里清洁有序,从管道运输出来的棕黑色粉末状的有机肥料,就是经过处理的鸭粪,生产车间现场闻不到任何异味。
智慧养鸭大楼主体高23米,共三层,配套自动化的温控、通风、喷淋、喂料、集蛋及清粪等系统,所有养鸭程序都实现了自动化操作。鸭粪通过管道被传输到鸭粪处理车间,再经过微生物发酵等环节处理后变成肥料。处理过程全程全密封,因此,车间现场闻不到异味。
按传统养殖方式,1万只鸭子得匹配8亩土地。而现在这种集约化笼养,1万只鸭子只需1亩地,养殖效果提高了8倍,既提升了经济效益,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楚大鸭业年屠宰加工肉鸭能力超3000万只,是省内最大的肉鸭一体化加工基地。2023年,楚大鸭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蚕宝宝吃上科技餐
“养蚕不靠桑叶,而是使用饲料,可实现全年多批次养蚕,建立集约化、工厂化的现代养蚕新模式。”5月29日,在南漳县开展科技服务的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翠告诉记者,目前在该县开展的全省唯一的“人工饲料育蚕”实验,为全省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型提供示范。
南漳县桑蚕产业历史悠久。针对其劳动土地密集、规模小、抗风险弱的问题,该县引入省农科院 “人工饲料育蚕” 创新技术,在天都农牧合作社开展试验并初获成功。
从吃桑叶到吃饲料,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技术含金量很高。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排排黄色饲养盘中,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躺在”桑叶和糊状人工饲料上进食。人工饲料中,桑叶仅占20%,其他包括玉米粉、复合维生素等,可为不同龄期的家蚕提供健康生长所需的几十种微量元素。比起过去的一天喂三次,这些蚕只需三天喂一次。
饲养方式的革新,正推动整个蚕桑产业的技术升级。传统养蚕一年只能养三季,通过“人工饲料育蚕”,既能大大降低对桑田的依赖,又能减少人工投入,还能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养蚕”。
目前,当地正依托企业组建 “人工饲料育蚕” 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饲育标准和技术体系,为蚕桑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提供支撑,彰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
梨树种在大棚里
在宽敞明亮的智能化大棚里,一排排梨树整齐排列,智能渗灌系统精准调控着土壤湿度,生态防控体系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这是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开展的一场“梨园革命”。
老河口是全国优质砂梨生产区、全省优质水果基地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024年,春雨合作社建设了一座占地50亩的连栋大棚,把3000多棵梨树种到了大棚里。
新式智慧大棚在连栋大棚的基础上加装传感器、物联网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进行温室管理,实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种植。
这里的梨树享受的是“别墅级”待遇。在这个大棚里,通过雨水收集与微灌补充双模式,保持土壤湿度恒定。大棚采用2.5米高的侧通风口和拱顶双天窗设计,搭配50%透光率的遮阳网和360°防虫网,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25℃至32℃的最佳区间。
这些先进的技术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物理隔绝病虫害,降低了水果套袋、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预计每年可节省套袋成本1700元/亩,农药支出降低500元/亩。再配合上拥有物联网技术的智慧采收系统,就可以根据成熟曲线安排采收次序,使得优质果率达到92%,较传统种植提升40%。
鱼儿“游”到陆地上
走进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生态鲟鱼养殖产业园,一个个巨大的圆形水池整齐排列,浪花翻涌下,7.5万条鲟鱼自在畅游。
鲟鱼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需18-25℃水温及优质水质。马桥是山区镇,水质好,适合养鲟鱼,但土地资源受限。该镇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绿色转型:建设绿色矿山时,采用智能化管理、更新采运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有效治理粉尘污染,让曾是磷矿大镇的马桥拥有了清澈水源与洁净环境,为鲟鱼养殖奠定基础。
项目分两期,目前一期已养殖7.5万条鲟鱼,二期将推进鱼子酱精深加工。科技赋能下,项目突破山区环境限制,既满足鲟鱼对高品质生态的需求,又通过后续精深加工技术提升附加值,全部建成后养殖规模可达3000吨,年加工鱼子酱100吨,带动数百村民增收。
在樊城区太平店镇王堤村,陆地养殖鳜鱼也是一种生态养殖新模式。
在襄阳顶力康闭环智能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里,建有养殖大棚4个,每个大棚占地2.5亩,建有14个养殖池,每个池子养殖水体100立方米,投放鳜鱼鱼苗1万尾。养殖密度达100尾/ 立方米,较传统室外鱼塘(2-50 尾 / 立方米)实现颠覆性突破。
24小时恒温控制系统维持25℃水温,保障鳜鱼全年生长;智能增氧与推水设备营造活水环境,模拟自然水流促进鱼体运动;闭环水循环系统实现90%水资源重复利用,实时调控溶解氧、PH值等参数,将用药量降至传统养殖的30%以下。
这种突破自然水域限制、以工业智能化思维重构水产养殖的模式,成为国内前沿的水产养殖创新实践。
奶牛戴上“健康手环”
踏入云上牧歌的牛舍,4500头从澳洲进口的荷斯坦奶牛正悠闲地躺在恒温水床上,顶棚的生物照明系统模拟自然光线,为它们营造出最舒适的作息环境。每头奶牛的耳标和智能项圈如同“健康手环”,实时监测体温、活动量等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疾病预警准确率超过90%。
南漳县云上牧歌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是集奶牛养殖、鲜奶生产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总投资12亿元,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牧场,以 “科技 + 全链 + 联农” 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标杆。
牧场投入1.3亿元引入全球领先的转盘式挤奶机,10分钟可完成192头奶牛的挤奶作业,效率提升50%。而在“中央厨房”里,8名硕士营养师通过TMR智能饲喂系统,为奶牛定制科学食谱,使单牛年产奶量达12.5吨,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0%。
以牧场奶源加工而成的A2β-酪蛋白鲜奶凭借3.6克/100毫升的蛋白含量,成为电商平台和高端商超的“新宠”。
牧场与上海申能共建生物质制气项目,日产沼气1万立方米,提纯后供全县居民用气;与中核合作24MW 屋顶光伏项目,绿电消纳率超50%,形成 “养殖-加工-能源-旅游” 闭环生态。

高楼养鸭、陆地养鱼、大棚种树
……
新质赋能
开启从田间到舌尖的创新之旅
为襄阳农业生产
装上“智慧脑”
安上“千里眼”
加上“神经元”
襄阳,正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持续加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方位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