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武穴
朱佩冰:走,到余川的荆竹水库底去“逛逛”
01-19 19:00
回村里,我常走武穴余川的多彩旅游路,荆竹水库就在路旁。初秋的午后,我经过水库时,看到前段时间还是绿水悠悠、烟波浩淼的水库竟然见底了。带着好奇,沿着一条松软的曲曲折折的沙路,我走向水库中央。路旁,看到一个放牛的老人,佝偻着腰,脸上皱纹密布,写满了沧桑。他把牛绳绕在牛角上,任由牛四处游动吃草。他头脑很清晰,告诉我,自己姓徐,今年刚过80岁,是附近徐冲村人。“好好的水库,怎么干了?是不是因为今年的雨水少了?”我诧异道。他憨厚地笑了笑:“听说水库要整修,管理人员把水放干了。”指着眼前的水库,老人打开了话匣:1958年,荆竹水库开始动工兴建。荆竹街万余群众搬离家园,散居在周边的山坡。他所在的徐冲村就是从水库底移到现在的横岗山脚下。
老人沉浸在回忆之中:当初水库的底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街道叫荆竹铺。有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驿道从街中穿过。这条驿道是花桥乃至黄梅、宿松等群众到广济县城梅川的必经之路,每天四面八方来的客人络绎不绝。“那时可繁华啊。”老人描述:约五里长的合面街商铺林立,酒旗摇曳,游人如织,比现在的松山咀街还热闹。随着荆竹水库的建成,附近的村庄淹入水中,荆竹铺就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那条古驿道后来也转移到了现在的余川徐冲村徐霞客公园附近。
老人向我讲起当时修水库的场景。修这个水库,是举全县之力。当时,除本地群众以外,连上乡的武穴区、石佛寺区各村都派了群众来支援。每天工地上人山人海。那时,没有挖机、汽车等现代化的工具,垒土全部是靠群众肩挑手提。群众修水利,都是各村自带口粮。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县里、村里底子薄,粮食、药品等缺乏,他的一个哥哥就累死在工地上。据说,修这个水库,有百余群众伤亡。老人的讲述,勾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我的家乡在当时的武穴区,小时候,父亲和家乡群众一起,带着粮食、铁锹等工具也来这里参与过建设。荆竹水库及东西干渠的建成,极大地惠及了北部山区群众。半个世纪以来,它保障了武穴、黄梅两县五个乡镇35万亩耕地,20万人口的粮食安全、饮水安全、行洪安全。随着这次整修,这项工程还将长久地发挥着作用。
一种莫名感动从我心中升腾。我伏下身,双手抚摸着地上柔软的沙,脑中似乎再现出父辈们当年修水库时汗流浃背、艰难前行的场面。我想:当时条件这么艰苦,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的父辈们团结在一起,以顽强的精神、愚公移山的韧劲、不屈不挠的斗志,建起了如荆竹水库、梅川水库、群英洞等一系列伟大的水利工程,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老一辈人的奉献,也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人民群众对我们这个城市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或大或小的实事体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前辈们团结协作、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为促进共同富裕不懈努力。
(二)
听完老人的介绍,我掏出手机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美丽余川”公众号春天发的一则新闻显示:2024年,投入20.26亿元的武穴北灌区项目开工。设计灌溉面积61.02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5.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5.48万亩。水库整修是北灌区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整修项目的推进,才让我们今天能有机会一睹水库真容。沐浴着夕阳,我伫立在一块方石上,放眼望去,库底一片平坦,空间广大,景象十分开阔:大片大片的土地裸露,黄沙漫漫;有的地方,青草顽强地生长出来,虽是秋季,仍郁郁葱葱,温润如玉;有的低洼地方,水还未排尽,形成一处幽静的水湾,微风吹拂,波光粼粼。
我徘徊向前,一大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忽然映入我的眼帘:大小差不多的石头有规则排列着优美的图案,有的呈弧形,像波浪,延伸到岸边;有的堆积着,像古战壕;有的排成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像房屋的底基;有的摆成了神秘的阿拉伯数字······这么多石头在水库底排成这么优美的图案,应该不是人力所为。“图案是怎么形成的呢?”一个硕大的问号在我脑中闪现。可能是水流冲击而成。水库依山而建,水依山行,山傍水延。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经过水流经年累月的冲刷,在水库底形成了不同的形状。亦可能是房屋的旧址。过去在荆竹铺街居住的村民搬走以后,在这里留下房屋、地基、猪圈、田地等,经水流和岁月的冲刷,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现在优美的图案。老人告诉我:上周,有几个放假回来的年轻大学生来此游玩,看到这些石头图案,他们说这是外星人摆的。
我想:横岗山、老太平山一块山高林密,总有很多神秘的事情发生。这里是西游记中许多神话故事的产生地。至今还可找到通天河、藏经洞、水帘洞等许多西游记上地名的踪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外星文明在某个时刻也造访到这里,他们以我们无法感知的某种伟力,把石头排成不同的形状,亦未必没有可能。多姿多彩的余川,有无穷值得追索的事情,真值得前往参谒。
在水库中央我时而躅躅独行,时而停下脚步遥望远方。尽管已是傍晚,但风光依然旖旎如画,令人心醉神迷:青山作围屏,横岗山山谷空旷而深邃,山脊犹如在天边裁出的巨幅剪影。岸边是人家,黛瓦粉墙,小院小巧玲珑、错落有致。西下的残阳,映红了还远处的农舍、山上茂密的松树以及眼前无边的沙地、神秘的石头图案······望着远方的山,听着无边的风,水库中央的我强烈地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默神一算,离上次水库见底已是65年前的事了。老人说,修水库时,他还是一个少年,现在已是迟暮之年。凝望着眼前两鬓苍苍的老人,我神情恍惚:65年的时间不短,却也不算太长,转瞬间便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我不禁像古人一样生出“逝者如斯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叹。估计来年的春天荆竹水库就要开始灌水了,水库将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我不知道下一次再次见到水库见底的时候是何年何月?那时的我又会在何方?
https://img.cjyun.org/a/10107/202501/b7d4cebaf4de40ba2b6576d74980bf4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