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真正发源地—关于对武穴匡山《西游记》文化的探究

09-23 13:47  

 


传说中的水帘洞

 

 

朱志勇   吴学书   吴鑫鹏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书中以奇诡的想像、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异幻的世界。《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市匡山(太平山)地区。这是众多专家、学者从《西游记》著作中的山水名谓、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审慎得出的结论。

(一)

山河无言,实证如山。

《西游记》既然发源于湖北武穴匡山,我们不妨到匡山实地去看一看。

首先,看看武穴市的佛教渊源。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设县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在唐朝便有千庙之县的盛名。当时武穴境内寺庙林立,佛教渊源深厚,素有佛国之称,这为后文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时创作《西游记》提供了重要的佛教文化背景。

其次,看一看匡山的地形地貌。匡山古时与庐山并称为匡庐,素有南庐北匡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这里峰峦叠翠,林深叶茂,流莺鸣谷,瀑布飞泻,古迹遍地春季鸟鸣蝶舞,百花争艳;夏季清风拂绿,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红叶,野果飘香;冬季红梅傲雪,银装素裹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山

第三,再来看匡山的资源优势。匡山四季雨量充沛,气侯宜人,云雾飘渺,宛如仙境。山中珍奇异兽出没,奇花异草芬芳。天上飞的有:苍鹰、猫头鹰、啄木鸟、锦鸡80多种鸟类。地上爬的有:豺狼、豹、野猪、两头蛇、眼镜蛇、百脚虫等120多种兽类及爬行类动物。水中游的有:蝾螈、山蛙、蜥蜴等40多种水生类动物。银杏、水杉、黄精、仙鹤草、猕猴桃等珍稀植物能在匡山找到。

总之,匡山得天独厚的山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不绝源泉。《西游记》中的高山、深涧、壑谷、奇峰、怪石、青松、翠柏、花草、仙药、瀑布、飞禽、走兽都能在匡山找到原型。

(二)

匡山的山水人物和神话传说为《西游记》发源于匡山地区提供了实名实证。

位于匡山腹地的太平桥村有个西来古寺,建于隋末唐初,里面供奉一只神猴,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900多年。相传隋朝以前,这里山高谷深野兽出没,伤人害畜,损坏庄稼,搅得人心惶惶,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一只神猴出世,专门为百姓驱赶野兽,保护安宁。人们为纪念神猴的功德,建起一座西来古寺,称之为神猴庙”。寺的东北面有个仙人洞,传说菩提老祖在此打坐修练。寺的西南面有个桃树岭,传说神猴在此栽种桃树,正是《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原型地。

匡山顶峰一尖山有个八卦顶,约有2立方米左右,传说太上老君建八卦炉炼金丹之地,这也印证了《西游记》里的故事原型。一尖山以东的汉武帝放马场,又成了吴承恩笔下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时放天马的场地。一尖北边的野猪栏乌龟石一尖以南的龙王庙”、“白马寺”、“黄牛院”与《西游记》中的名称相对应。特别是龙门冲村的清水潭,传说潭水由地下直通40公里外的长江,东海龙王由海入江进入清水潭,并在这里行云播雨,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从此龙王庙香火不断。吴承恩到此游历,创作出了孙悟空到龙宫探宝(讨要如意金箍棒)的精彩章节。  

一尖之下的五峰山脉形如五个手指,这里又被吴承恩巧妙的演化为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五峰山顶有隋唐时期的五峰禅林、头陀寺,古代寺中的赵老大(寺庙看护)与《西游记》中舍卫国里的赵长者完全一致。山下有个藏秘洞,洞内泉水叮咚,洞外瀑布流淌洞内正上方石头还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与《西游记》里花果山水帘洞所描写的一一对应。山谷中还有凌云渡、碧波潭、观音寨等与《西游记》中情节相吻合的原型30多处。

令人惊奇的是,在匡山所属的20多个村子里,村村都有土地庙,这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每遇到难题就念动咒语,唤出当地土地山神请教极为相似。匡山青蒿铺附近的深山古刹东嶽庙传说,与《西游记》“太宗游地狱的故事如出一辙。再往西北角就是梅川镇灵山。过去山周围建有灵隐寺、雷音寺、灵霄殿、大雄宝殿浮渡寺等三十六座庙,当地有三十六庙供灵山之说,传说是佛祖如来、三千诸佛、五百罗汉、八大金刚等众神居住的仙境,与吴承恩笔下的西天佛祖故事完全吻合。此外,与匡山毗邻的黄梅北部山区的火云洞、紫云山、毛颖山、慈云寺、紫云洞等与《西游记》中的地名也基本一致;蕲春境内麒麟山、凤凰山、火焰山、狮子洞、白节山、宝林寺、玄妙观等《西游记》中的地名同名同景。

近日,刚刚成立的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组织学者在野外实地考察时,发现了一块隋唐西游石刻,石碑上记叙了匡山三月三西游朝圣路线图。考察期间意外发现了多处疑似突厥城堡遗址和两处地下皇陵,其中一处疑为西突厥王母、汉族向夫人陵墓。《隋书》和当地向宕村《向氏族谱》记载,当地有位向姓女子被隋朝派往突厥和亲,成为西突厥国母。吴承恩又以神来之笔将西突厥王母向夫人演化成了《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西王母形象。

初步考证,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取材于匡山,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古蕲州府所辖的黄梅、蕲春、浠水、罗田等地,最终形成了这部传世名著。

(三)

匡山的历史人文成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主要依据。

其一,匡山为吴承恩必到之处。晚年的吴承恩因一宗冤案获罪,出狱后赴蕲州任荆府纪善(行讲授之责),实质是个闲职。匡山当时在蕲州府治下,与荆王府又相距甚近,主峰一尖山有南朝文学家鲍照留下的读书台,吴承恩与鲍照又是同乡,对鲍照十分敬仰,然要到读书台领略风光,凭吊古人,也为他创作《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吴承恩辞世后,其老友陈文烛把吴与鲍照的诗文相提并论,珠联壁合,决非偶然。

其二,匡山是中国古代佛教中心。在唐代,广济县号称广济佛国,天下佛学大师云集匡山。东晋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在匡山建立黄牙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司马道信出生在匡山脚下的梅川镇,而且在匡山幽居寺弘扬佛法40年。唐代真武祖师在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贞观年间蒋祖自泰国(暹罗)来建大藏寺居修泰国太子广济存奘禅师也来到这里修行。到宋代,匡山庙宇林立,有寺庙多达150座,其中主殿48间,天下佛教信徒云集在这里,常住有700多人,被朝廷封为天下祖庭

其三,匡山佛教文化激发了吴承恩的创作灵感。《西游记》以唐玄奘西天取经史为主要线索。而史料记载,吴承恩从未去过西域国度。他要在这部历史巨中体现宏大的佛教寺庙景观,必定要以现实场景为依托。正是广济深厚的佛教文化、匡山繁盛的庙宇原型和各种神奇的民间传说,激发了吴承恩的创作灵感,最终形成了这部旷世杰作——《西游记》。

总之,《西游记》中随处可见的匡山形貌和乡风民俗,无不印证了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匡山。因此,以匡山为中心的西游记文化区域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种种机缘,我们对于《西游记》的真正发源地的探究,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发现。匡山与《西游记》的新探已成为包含无穷意义的文化图腾,是一座富矿一座宝山随着武穴匡山与西游记文化旅游风景区序幕的拉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奇迹还在后头! 

 

作者单位: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

点赞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7/201609/ca01b69d02249d28f0fc1b7f201de8a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