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的医务人员就是我的亲人”

07-16 21:15  

熊邦候,男,1958年10月出生。

2000年入党,在余川镇梅宕村卫生室从事乡医工作40多年,2017年办理了退休手续。

本可以开始过颐养天年的生活, 但是由于乡村医生紧缺、待遇较低,余川又是边远山区,人员居住疏散,所以医院又返聘他重返岗位,发挥余热,于是,他欣然返回割舍不下的乡医岗位,继续守卫一方百姓安康。

九天时间过得非常快。一晃眼之间,住在太平桥安置点的徐才盛、徐艳华两位五保老人说,住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温馨……

九天前,一场暴雨,山体滑坡,两位五保户当时住在家里,大门紧闭,听力不好,外面风雨交加,余川政府、村、卫生院干部及工作人员焦急地大声呼叫,他们毫无察觉,工作人员只好打破窗户玻璃,用长竹竿拨醒他们,这才及时安全转移到了太平桥安置点。

刚到安置点的第一个晚上,因为紧张,两位五保老人迟迟不能入睡,上夜班查房的熊邦候医生知道后,马上把自己晚上宵夜的泡面拿来:“刚来都有点紧张,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担心被滑坡掩埋的家,但你们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现在的医疗水平,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汛情。把这桶面吃了,安心入睡吧。”听了医生的话,吃了面,他俩果真睡得安稳,踏实。

“你的体温正常,不用担心,无聊时和亲人视频聊天,我们这里有网络,有什么不舒服马上打电话我,我会第一时间赶到。”每天两次测体温,熊邦候医生总是笑眯眯。几句暖心的话,给了安置点受灾群众一种力量与坚定。

“我就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帮我检查检查!”

安置点里,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熊邦候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宽慰,教一些养生、增加抵抗力的方法。

7月15日,熊邦候发现两位五保老人出现新问题。徐才盛因患有脏燥综合症,口里总叫“头晕”;徐艳华前不久做了手术,刀口还未完全愈合,因为家离安置点近,瞄准时机他就想溜出去种庄稼。万一伤口感染了怎么办?熊邦候立刻将这些新问题上报余川中心卫生院,卫生院领导集体讨论后,一致认为,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高于一切,必须火速安排入院,上午十时两位五保户被接到卫生院,办理了入院手续。

熟悉熊帮候的人都知道,熊邦候是“正宗的病人”,他每天带病坚持工作。右手肘关节骨头断裂先后三次,第一次是去龙腰村卫生室上班的途中遭遇车祸 ,几年前骑车去村民家诊治途中,为躲避突然冲出的小孩,急转冲至坡边导致了骨折。旧伤难愈,现已动过两次手术骨痂仍未长好。第二次是在大祝村卫生室搬桌子,把钢板弄移位了。第三次是在今天的元月份搬药到村卫生室,又脱位了。总之,一直没有痊愈。 

 在当前的防汛战斗中,熊邦候主动请缨,守望健康。恰逢汛期洪灾,受灾群众安置点需要村医值守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时熊帮侯选择留了下来,担任太平桥村部安置点专责的村医。7月15日,在安置点,看到他的右手缠着固定板和绷带,肘关节上了钢板。原本他是准备去骨科医院再次治疗的。他说:“村医本来就少,我虽然手不方便,却也还能做些事情,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去治疗也不晚。”就这样,熊帮侯坚守在这里,保障安置点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并将每天的环境消杀、体温检测、物表湿抹等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熊邦候女儿在同济医院工作,女儿一直放心不下父亲,一天几次电话催他到武汉去,或者在家多休息,注意身体。熊邦候总说没事没事,不用担心,他会注意的。说是这样说,可是一忙起来,什么注意、什么小心、什么休息、什么保养等等对女儿的承诺,统统丢之脑后。余川崎岖的山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白大被褂的医生,骑着摩托车,载着医药箱,奔走在余川百姓中。

来源丨武穴卫健


点赞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7/202007/eeaf3358d3533b16a85ee8a733b7de8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