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黄冈】山东医疗队:既然选择逆行而来,就早已将危险置之度外…

01-31 14:05  

山东医疗队员的“抗疫”日记

1月28日晚,有黄冈“小汤山”之称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启用,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135名医护人员入驻“小汤山”,与黄冈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一起,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来自山东的“白衣天使”是如何战斗的呢?记者辗转拿到了几名医护人员的日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岳茂奎日记——

既然选择这个时候逆行

就早已将危险置之度外

      这一次,我真正认识了什么叫中国速度!1月27日下午,我们看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尚未建成,有的地方缺天花板,有的地方漏水。1月28日下午,这里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病房!

      1月28日晚上11点,第一个患者转运到这里。“快来抬病人!” “患者血氧不到50% !”“马上准备高流量吸氧治疗仪!”……大家迅速行动起来,虽然来自于不同医院,但配合非常默契。

      患者憋得厉害,呼吸急促,不停地咳嗽。我让护士拿了一个面罩给病人扣上,一方面可以减少飞沫传播,一方面可以改善过度换气并提高吸氧效果。还好,看到病人血氧饱和度慢慢升到70%,大家都稍稍松了一口气。随后我通过专用手机,向任队长汇报患者的情况,商量确定了治疗方法:浅镇静,马上给病人查个血气,做个综合评估,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我给病人抽血气” “我给病人打留置针” “我测个血糖” “我来配泵”一起上班的护理人员,除了跟我一起从山东来的男护士李成龙,其他人都不认识,包括黄冈的女护士,她们纤弱的身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围着病人做着各项护理和操作,有条不紊,滴水不漏。慢慢地,病人的血氧升到了90%以上,血压稳定到了 130/90mmg 左右,心率也慢慢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你们不能留在这里。”病人突然对我说。

      “为什么?”我问他。

      “我这是传染病,很厉害的!”

      听到这句话,我很感动。我当然知道,我们医疗队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传染病,但是,我们既然选择这个时候逆行而来,就早已将危险置之度外。我们就想为祖国渡过这个难关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全国上下每一个人,此时此刻都在努力!黄冈,加油!

山东省中医院医生郝浩日记——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

甚至备好了尿不湿

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瞿慧一现场采访

      1月29日 14:00,经过消毒、防护,我走进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ICU重症监护室,挨个查着他们的化验单,做常规检查和治疗。突然,从普通病区转过来一个严重憋喘的病人,吸氧之后却发现氧合一直下降。我们紧急逐个排查,找到了是氧源不够的原因。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终于用两个氧源的方式,稳定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

      重症监护室,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尤其是新院区,设备的磨合和流程的运作还需要完善,对我们更是一个挑战。对于我,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穿上防护服,进行查体、抽血、操作的时候有些不方便,经常汗水湿透了衣服。防护服穿脱需要半个小时,不仅会造成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浪费,半个小时的时间又担心患者有突发情况,所以我们长时间地穿着防护服,甚至都准备好了尿不湿。

      面对困难,大家都在齐心协力想办法,这让我感到了团体的力量,像是一个团队在战斗,在往前冲。

      相较于患者的生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关注。今天在普通病区,一位轻症患者总是担心自己的身体,要求换到重症病区。我们耐心给他做工作,患者的情绪终于稳定了下来。还有一位重症患者,一开始转过来怎么都不让家属离开,他紧紧握着手机不肯松手,因为那是跟家人唯一的联系通道。我们努力将他的生命体征稳定下来,不断地开解他,渐渐地排解了他的焦虑。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恐惧,也让我们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1月30日的排班仍然是夜班,加油吧!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瞿慧一)


点赞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7/202001/cfae9d23f444fc4843ccc1a2e61e433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