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 | 来自抗病毒一线医生的笔记

01-29 22:31  

我在抗病毒第一线的笔记



作者方轲 武穴市人民医院医生

在听到冠状病毒在我市有突发病例后,申请加入一线的我,由院领导班子积极分兵布署,被派往了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保康院区应急一区孙中华主任呼吸科的队伍,充沛呼吸科新科室的力量。

保康院区的应急一区,1月25号成立(大年三十),是我院新院区的呼吸科拆建而成。我26号入驻孙主任的队伍,虽说是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因为平常业务上的来往,很快我融入了新的环境,并同周正中,蔡卫东,吴绍祥,打成了一片。这里我看到了九零后的勇敢,七零后的担当,六零后的表率,党员的模范。



疫情就是战情,从大年三十接收到院领导的指令,孙中华呼吸科主任和项芳护士长带领呼吸科全科人员立刻投入到保康院区应急一区患者的收治。从隔离间的安置,病房的分配,人员的调配,患者的收治都是在5-6小时内完成的,病房是边打玻璃胶边隔离医护和患者的通道建成的;孙主任不断地向我们介绍新病区的情况,为了让我们外科新进入的“老同志”(邱峰,陈爱国经历过非典)能够立刻熟悉环境,孙主任是亲力亲为。

孙主任告诉我新病区一投入使用就接待了21名患者。我在科室的相处中,我看到了科室老中青力量的结合,传帮带,我历历在目。



我看到了吴绍祥的勇敢,作为九零后,新入职才两年的时间,他毫不示弱地带我进入病区,穿隔离衣,让我熟悉患者的病情和一般情况;教我如何克服隔离区和病区的交流障碍,告诉我如何将病史最详尽记录,流行病学的追问,以便了解同患者的接触者的隔离,将疾病感染,疫情控制最大化,感染最小化;



我看到了因为老院区没有电梯,患者接送做CT的困难,因为缺氧,患者不能行走,深夜冒着雨周正中和蔡卫东,吴绍祥克服冒着被感染的可能性抬运患者——冒着隔离衣的破损,克服穿隔离衣后视物的障碍,克服抬患者上楼力量的消耗……我很感动吴绍祥对我说的一句话:患者也不想这样,但是患病了谁也没有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我心里升起了一股暖流,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医者仁心吗?

我看到了孙中华主任为了让我们医务人员治疗安全最大化,不断地,声嘶力竭地同领导沟通,同总务科沟通,争取设备,争取条件,创造环境;

我也看到了医务科戴焕初科长在深夜十二点在病区同孙中华主任,蔡卫东副主任医师穿着病号服交流病情,探讨病情,填写病情申报表,让患者治疗效果最大化;



我看到了刚刚入职的舒鼎凯保持在电脑边,时刻记录,勤勤恳恳,不计时限。问及他如何保持自己的隔离,避免家人和朋友被感染,他抬起了亮晶晶的眼镜笑着对我说:保持隔离是必须的,我带了三四套衣物,自己洗,大不了不要了,不给家里添麻烦!衣物按要求消毒呗!

我看到了项芳深夜还在病区清理护士换下的衣物,打包,维护病区的无菌,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我看到了范晓红护士长给我们留置的饭菜,饮水,保障我们能随时补充能量的细致;



我看到了护士们穿戴隔离衣,无法透气,克服三个多小时在病区的护理,在我穿戴隔离衣和防护镜后几乎是无法看清自己写的字迹和患者的身份证的情况下,她们还要为患者注射,满足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我深深佩服这些妹子的担当和技术!

我看到了老院区ICU的蒋文为了满足我们诊断患者病情的需要,及时地为我们送来了血气分析仪,同急诊科的严经煌副主任一起转送患者,抬送患者,我看到了他们的大汗淋漓,看到了他们的奋不顾身;

我也看到了大灾面前人人有责,行政服务人员走上院前岗位,熊雪琴主任等行政岗位人员在医院大门口为进入院区的人们量体温,同志们呐,这是冬天呀,寒风中呀,我钦佩她们的忘我!



我更看到了药剂科的杨胜文主任和陶筱颖,在春节前就开始在楼道间穿梭,在人员缺少的情况下搬运物资,任劳任怨!……

我是亲历者,我是见证者,我是支援者!我是感受者!祝愿我们的同仁能平平安安,我们共渡难关!                                                                    2020-01-29



在此特别感谢这家旅社的老板,服务人员拒绝医护人员入住,听说还是要入住辞职跑掉,老板自己接待的。

朗诵 | 熊忠

出品 | 武穴市融媒体中心


点赞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7/202001/44ccdf94a388f54e042b08a181d92bf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