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四季度黄冈楷模榜单
全市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市委宣传部组织评审,2019年第四季度黄冈楷模榜单揭晓,予以发布。
曹 武
中共党员 生前为罗田县三里畈镇袁家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造福人民,鞠躬尽瘁情无限投身事业,舍死忘生职有为横批:党员典范黄冈市楹联学会夏爱菊 撰
2019 年 10月 5日,跑遍全村 14个村民小组的 18个自然塆落,因劳累过度导致突发心肌梗塞,曹武倒在森林防火巡逻宣传的路上,因公殉职,他的生命停留在53 岁。
袁家畈村位于罗田县西北部山区,去年持续近 3个月的大旱,使该村 4700多亩山林枯死不少,森林防火压力十分巨大。
应急机制启动后,曹武以村为家,没日没夜奔走在全村 14个村民小组之间,巡逻在 4000多亩的 20余座山头上。他把工作人员分两班,早上一班,中午一班,晚上查巡,有时候大家叫他中途休息一下,他说不能歇,防火期间不能出任何差错。
曹武 2005年到村上任,后以高票当选村支书,上任后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像个拼命三郎,村里的基础条件不是很好,但各项工作指标进入全镇第一方阵。
曹武结合县里开展的整治美丽乡村工程,村里投资 30 多万元修通 1.3 公里环行路,投资近10万元安装 64盏路灯,建起一个高标准的停车场。为开发该村的旅游资源,投资 20多万元正在兴建袁家畈村旅游接待中心。投资过百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即将开工。几个工程项目都在施工之中,加上防火任务重,为了做到防火和工程项目两不误,他忙得像个陀螺。
曹武5岁的女儿患脑疾,妻子雷丽红长期在黄州陪女儿做大脑康复治疗。去年国庆节时,妻子带孩子赶回来过节,曹武只陪着吃过一次饭,妻子接几家亲戚来家里吃饭,他也只是和亲戚打个照面就走。森林防火期间,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回家。
在曹武心里,袁家畈那个“家”比这个家分量更重。曹武的妻子雷丽红含着泪说: “早上还是好好的,中午的时候我还跟他打了电话,晚上就不在了。”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与曹武的这个电话,竟是永诀。
戴益朋
中共党员 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
站仰蹲趴焊接,妙手绣钢花,璀璨人生描亮丽方圆曲直拼装,奇葩开广药,平凡事业写辉煌横批:鄂东才杰黄冈市楹联学会 陈耀庭 撰
戴益朋,湖北省首席技师,也是广济药业一名普通的电焊工。
37 年立足电焊工岗位,练就一身过硬本领,用质量合格率接近 100%的焊接技术,为公司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
戴益朋屡次获得表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1982年,戴益朋初中毕业后进入广济药业成为一名电焊工。平焊、立焊、横焊、仰焊,他一项一项地练;站、仰、蹲、趴,他一招一式地学。汗水浇透衣背、焊弧灼伤双眼、焊星烧伤皮肤,在他眼中都是“家常便饭”。起早摸黑穿梭在工地、挑灯夜战查阅国内外资料、反复实验改进技术工艺,都已成为他的“职业习惯”。
1995年,公司决定从国外引进 VB2高新菌种技术。初出茅庐的他主动请战,要求参与菌种技术设备的改造任务,挑战国际高端技术,在历经 2560 次的失败后,终于使技术投入大工业化生产。由他设计出的新空气过滤器,投入使用成效显著,主要技术含量超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每年可为公司提高经济效益 530多万元。这项新技术,被评为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又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公司决定投资 1.2亿元,新建10个200吨发酵罐项目。一个大罐一旦污染就要损失几十万元。戴益朋起早摸黑行走在工地上,挑灯夜战查阅资料,反复研究工艺技术要求,经过一个多月奋战,顺利完成安装、调试工作,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安装、改造费用达100多万元。
2017年广济药业“劳模工作室”成立,在戴益朋的带领下,团队攻坚克难,先后取得60多项创新成果。
飞溅的焊花中,戴益朋不断挑战自己,不断焊接新的高度,创造新的价值。
成 芳
群众 麻城市福田河镇张店小学护儿山教学点民办教师
大爱无言,早把师魂融瘠土初心不改,何辞热血沃深山横批:坚守平凡麻城市楹联学会 张刚毅 撰
1986年,17岁的成芳高中毕业,被麻城福田河镇护儿山村聘为民办教师。她把一个个孩子送出大山,送到北大、清华,送到哈佛,却把自己留在山里。
33年来,她用不平凡的坚守,诠释着乡村教师的伟大!2019年,成芳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护儿山平均海拔600余米,是镇里平均海拔最高的村,也是“有名”的贫困村,就是在交通工具较为方便的今天,村民出村进镇,一天也只能往返一趟。
成芳走上教师岗位以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一人教过数学、语文、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只要学校教学有需要,她从不说二话,只为了各学科一门不落,与镇上学校教学同步,让孩子们全面发展。
每天放学后,除辅导住校孩子做作业外,还组织他们做游戏、画画、唱歌;教孩子们洗澡洗衣服,帮孩子们梳头;孩子的衣服破了,她马上给缝上;对身体虚弱有尿床毛病的孩子,她便在他们的被子下垫一块塑料布,晚上查房时总要摸摸被子打湿了没有。她把孩子驮在背上给学生辅导功课的画面,至今还留在早已走出大山的学生心中。
1996年的一天,隔壁蔡家寨村70多岁的老人何在厚爬过艰险的夹山沟找到成芳,因两个孙女父母双亡,到了上学年纪没人接送,想托付给她,成芳毅然收下两个可怜的孩子,每逢放假收假,无论山路崎岖,她都要到五里地外的家接送她们,风雨无阻。在她的辛勤培育和照顾下,两姊妹学业顺利完成,大学毕业后如愿当上医生。
2009年,随着学生自然减少,护儿山小学变为教学点,成芳本可以和其他教师一样调到其他中心小学,但她却选择了留下。
这样离开教学点的机会其实有很多,因为她知道,她走了,年轻的老师不愿意来,教学点可能会撤,孩子们就近读书的便利便会失去。
过去的学生何国宝把女儿送到护儿山村教学点上学,对成芳老师说: “孩子交给你,我放心!”
闫中元
中共党员 原东海舰队退役军人、浠水县象鼻咀村村支书
中国精英 八年戎马 驰骋疆场保国境安宁 出生入死元勋骄子 卌载亲农 耕耘垄亩谋家乡富裕 沥血呕心横批:军魂永载浠水县楹联学会 朱迪川 撰
“炮火很密集,很多亲密的战友都牺牲了。”一点一点地找回从前的记忆,一幕幕
英勇杀敌的场景在脑海里若隐若现,89岁高龄的闫中元谈起西南战役,眼里全是泪水。
闫中元 1949年 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中出生入死,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1枚,被部队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闫中元脱下自己心爱的军装,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回到老家。上世纪50年代的象鼻咀村百废待兴,大多数村民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肚的生活。屋漏偏逢连阴雨,时任象鼻咀村的书记患病在身,力不从心,当时党组织找闫中元谈话,要求他担任村里的副书记,主持村里的工作。
象鼻咀村山多地薄水乏,以往总是望天收。闫中元不等不靠,依靠群众,开展“远学大寨、近学十月”活动,因地制宜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带领群众靠肩挑背驮,在全村兴修小型水库、塘堰、水渠等灌溉设施,还带头参加了余堰、滴水岩、油铺咀、锁口潭等大型水库建设,造福一方百姓。
1976年的一天,闫中元带领村民冒着酷暑赶修象鼻咀水库。当时,工地温度 40多摄氏度,为了赶工期,他和群众一道从早忙到晚。忽然,闫中元眼前一黑瘫倒在地,护送医院途中,吐血不止,颠簸不停的板车被鲜血染红了,一路护送乡亲们的眼眶湿润了。在村里这一干,就是42年。
多年来,象鼻咀村一直是红旗党支部、集体经济先进村,闫中元先后 10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工作者” “模范村干部” “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门忠勇,代代相传。闫中元两个儿子、两个孙子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一家三代五人矢志不渝投身国防,军旗猎猎印证热血男儿赤诚初心,新时代里军人世家红色基因永相传。
居晓英
群众 武穴刊江卫生院护理部主任救死扶伤为己任悬壶济世显真情横 批:德艺双馨黄冈市楹联学会曾庆炳 撰
“谢谢您的陪伴,让母亲了无遗憾地过完72岁生日。”陶婆婆的女儿紧握着居晓英的双手很是感激。
2015年,患腹膜癌的陶婆婆生命已经接近终点,在生日的前两天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居晓英建议家属提前为陶婆婆过生日。当蛋糕车推进病房时,陶婆婆那张被病痛折磨得日渐消瘦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双眼闪烁着吃惊又幸福的泪光,她还试图伸出双手鼓掌。两小时后陶婆婆安详地走了。
居晓英,1994年从黄冈护校毕业后,分配到了武穴市刊江卫生院。从事医护工作25年,17年在肿瘤科,护理过 2000多名重症病人,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有20余例,帮助1800多名病人痊愈出院。
居晓英与癌共舞,点亮希望的灯塔;真情护理,给予亲人的温暖;不忘初心,延长生命的终点;微笑天使,传递世间的温情。
面对无亲属照顾的重病老人,她毅然肩负起“女儿”的责任。2017 年,一名因患喉癌、脑梗塞致全身瘫痪的老人,入院时浑身沾满大小便并伴有多处褥疮。居晓英没有退缩,与一名护士一起清洗病人,一遍又一遍,直至把老人身上的臭味清除干净。
2019年,患者林某因肺癌脑转移、骨转移入住肿瘤科,因长期卧床致其4天未解大便,甚至灌肠也无济于事。患者眼里透露出的绝望和哀求深深触痛居晓英的心,她一边鼓励安慰患者,一边戴上手套耐心地为患者掏大便。
日夜颠倒的加班加点,沉重负荷的身体透支,医患矛盾的层层传导,甚至无缘无故被当成出气筒……诸此种种都是居晓英身后的酸楚。
“护理工作在苦累中体现价值,在细节中描绘高尚,在琐碎中铸造辉煌。我为能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护士而骄傲和自豪!”这是居晓英给出的坚定答案。
郑长权
中共党员 红安县国有天台山林场护林员
一肩扛起山峦,三十年,晨昏风雨同相守双手牵来林海,四千亩,远近松枫互对歌横批:青山守护神黄冈市楹联学会钟春联 撰
郑长权的日记中写道: “我愿与森林共生死,绿满红安,我愿在天台山上站成一块丰碑!”28年坚守护林防火一线,他与4000亩林场同呼吸共命运。
郑长权出生于 1966年,1983年入伍,期间当过优秀士兵、班长。1990年退役后被安置在红安县国有天台山林场工作,林场最东边龙王山队点,山高路远地处偏僻,长期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信号,很多职工都怕来这里。
不怕苦,毫无怨言,郑长权发挥当兵时的一股韧劲,二话没说,服从组织安排调到龙王山队点,一守就是近 30年。低矮的土砖房阴暗潮湿,崎岖的山路荆棘丛生,肩挑手提的生活方式,入不敷出的微薄工资,从没动摇过他守林护林的信念。
每到防火季节,便是郑长权最繁忙的时候。大清早,背上水壶,拿上砍刀,带几包方便面就进山。渴了就捧几捧山泉喝,累了就歪在草丛里休息,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被荆棘刺痛,被黄蜂蛰伤,被毒蛇挡道,那是稀松平常的事儿。近 30年来管辖的山林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也没有出现过林木盗伐、滥伐的行为。
上有 78岁的母亲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小孩要读书,他家又是林场的“半边户”,护林员工资待遇低,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讲任何条件,更没有提出要离开自己热爱的护林岗位。
为贴补家用,郑长权默默承包起邻村十多亩抛荒农田农地。从此在龙王山队点出现了一个一边耕种田地,一边守护山林中年汉子的身影。在家里,郑长权也许不是一个好儿子,不能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尽孝。也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两个孩子从12岁起就离开了他,独立成长,到镇上租房读书,自己料理生活起居。
妻子埋怨道: “28年来,他的青春是和天台山的森林一起度过的!”
黄冈楷模,身边的榜样!
见贤思齐,崇德尚善!